400-8558965-803

超稠油油藏地层流体降粘技术获重要进展 为提高采收率提供新思路

2020年07月09日 07:55

上月底,中石化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传来好消息,由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超稠油油藏地层流体降粘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研发的新型耐高温水溶性地层降粘剂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地层温度130摄氏度10天,降粘性能正常稳定,顺利通过室内评价,为下一步现场施工提供了条件。

图为科研人员在进行稠油降粘剂乳化效果评价。

 

近年来,石油需求不断攀升,以往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边际重油和沥青储层,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有效资源。稠油中含有较多胶质和沥青质,粘度大,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采收率较低。

 

聚合物驱是一种常用的稠油开采技术,该技术通过聚合物溶解在水中提高水相粘度、降低渗透率,从而降低流度比,增加水驱波及系数。表面活性剂常常与聚合物复配使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

 

然而,聚合物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对于一些粘度较高的稠油驱替效果仍然较差,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聚合物对水相的增粘效果有限,如果岩石缝隙中的剩余油粘度较高,油水流度比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无法显著提高波及效率。其次,表面活性剂虽然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毛细管数,使原油更易于流动,但对于粘滞力较强的稠油,界面张力的降低程度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使剩余油从岩石孔隙中驱出。

 

稠油在西北油田总储量中占比接近65%,一直是西北油田增产创效的重要阵地。超稠油油藏存在地层流动性差、动用开采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稠油的上产和稳产,亟需开展地层降粘技术,以降低地层稠油粘度、改善地层流体流动性,进而提高稠油采收率。但由于前期的复合型水溶性降粘剂主要成分中含有酯键结构,受热容易分解,耐温只有80摄氏度,无法适应西北油田稠油油藏地层130摄氏度高温的工况条件。

 

历时150个日夜的持续攻关,科研人员最终通过采用阳离子分子结构代替原有的酯键结构的技术方式,研发出了新型耐高温地层降粘剂。经过286组实验反复筛选、复配和评价后,成功解决了水溶性地层降粘剂耐温性能差的难题。老化稳定温度由80摄氏度提高至130摄氏度,且降粘效果更好,降粘率达90%以上,满足了西北油田高温超稠油油藏地层流体降粘的需求。

 

新型耐高温水溶性地层降粘剂的研制成功,为高温超稠油油藏地层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为西北油田开展地层降粘提升稠油流动性试验奠定了基础,预计下步开展单井试验2井次,增油5000吨。

 

转自:贤集网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转载已尽量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如本站无意间侵犯了原作者或原网站的相关权利,请尽快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 试剂咨询
  • 原料咨询
  • 我要销售
  • 我要采购
  • 联系客服

    客服电话

    400-8558965-803

    在线客服

    工作日: 9:00-17:30
  • 购物车

  • 个人中心

  • 手机端

    关注公众号

    APP下载

  • 我要反馈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