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实验丨南京大学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研究
“室温超导”火出圈北京时间3月8日,物理学界爆炸新闻,“室温超导”火出圈!由于这一发现可能颠覆多个传统行业,给人类科学文明带来巨大改变,一时间全球科技圈为之震动,引起热议,消息发布后,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这一重大成果是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科学家Ranga Dias领衔的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宣布,该团队研发的超导体(由氢、氮和镥组成的材料)在近环境压强(1Gpa,一万个大气压)下实现了室温超导。对于这一结果专业人士几乎都持谨慎观望甚至深表怀疑的态度。针对室温超导,科研界提出大大的疑问!在3月9日,Dias团队在Nature再次发表室温超导论文后,立即有人对其实验数据提出质疑,认为原始数据根本不支持判定样品实现了超导电性,而论文中采用的电阻数据是依靠不合理地剔除了所谓“220 K以下环境背景因素”的曲线才得到的“超导相变”。另外,直流磁化率和交流磁化率的数据,也是采用了此前该团队在Nat134
2023/03/21
南科大Nat Synth:实现硼手性BODIPYs的首次不对称催化合成!
硼二吡咯(BODIPYs)是双吡咯螯合的N,N π-共轭四配位有机硼化合物,它有着高荧光量子产率、高灵敏度、高摩尔消光系数、高光稳定性以及对酸碱不敏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生物成像、光电材料以及光催化剂等领域。鉴于手性化学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化学家们也尝试将手性元素,例如碳中心手性、轴手性以及螺旋手性引入BODIPYs的骨架,这些新型的手性BODIPYs荧光分子在手性功能材料以及手性催化剂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鉴于此,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何川课题组在Nature Synthesis上发表题为“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boron-stereogenic BODIPYs”的研究论文。目前,仅有两例硼手性BODIPYs的报道,且都是通过手性拆分方法获得的(图1a)。鉴于手性有机硼化合物的重要性,以及BODIPY92
2023/03/20
JACS:中科大这篇成果,在电催化CO2还原制乙烯,取得新突破!
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是实现碳中和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碱性电解质通常是促进有价值的多碳分子(如乙烯)的产生所需要的。然而,CO2与OH -的反应消耗了大量的CO2和碱,导致CO2RR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迅速下降。鉴于此,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任晓迪等人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Localized Alkaline Environment via In Situ Electrostatic Confinement for Enhanced CO2-to-Ethylene Conversion in Neutral Medium“的研究性成果。概述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对CO2 还原反应(CO2RR)中产生的OH-进行原位静电约束的策略,由此构建的局域化碱性环境改善了中性以及酸性条件(pH=2)下电173
2023/03/16
这篇Nature Chemistry,在硅化学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有机硅化合物在功能材料、有机合成、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其制备仍然十分困难,对于异取代硅试剂的需求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直接氢原子转移(HAT)光催化从硅氢化合物产生硅自由基是活化硅氢化合物最经济的途径。鉴于此,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吴杰课题组在《Nature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题为"Stepwise on-dem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hydrosilanes enabled by a hydrogen-atom-transfer photocatalyst based on eosin Y"的研究论文。概述研究基于在中性曙红Y光催化直接HAT的C-H键活化的经验,尝试实现氢硅烷的官能化。通过直接的HAT过程生成硅基自由基,来实现不依赖于氧化还原电势的Si-H键活化。中性曙红Y吸收一个蓝光子(~63 kcal/mol)255
2023/03/14
自主创新技术琳琅满目 国产有机硅已迈上新台阶
中化新网讯 3月9日,由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主办的“2023年科技创新大会·有机硅科技成果对接会”在云南曲靖召开。会上,一大批国产自主有机硅创新技术在会上“闪亮登场”: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创新及产业化、有机硅化学及材料研究突破、新型功能性复合弹性体制备技术……“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琼华在致辞中总结道。 “由小到大靠投资,由大到强靠创新。”协会总工程师杨晓勇指出,中国有机硅工业历经几十年发展,全凭自身力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有机硅工业体系。但发展至今,业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下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必须以持续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他表示,“作为有机硅各细分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我们肩负着带领中国有机硅工业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重任,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一进程的积极参217
2023/03/10
刚刚,美科学家宣布突破常温超导技术!
据美国双周刊科学杂志ScienceNews,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 Dias及其团队日前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已经创造出一种可在实际条件(practical conditions)下工作的超导体。不过,由于该团队于在2020年10月发表的一篇类似论文受到质疑,最终导致《自然》杂志撤稿,这表明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查。21摄氏度条件下,新材料实现超导什么是超导?“超导”指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认为电阻为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物质只有达到某个较低的温度才会出现这一状态。因此,超导最主要的门槛就是温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超导材料问世,不断刷新临界温度。而迪亚兹的团队曾于2020年宣布实现室温超导,但仍需要巨大的压力。如果他们最终研发出了对环境要求不那么苛刻的超导材料,那将对人类来说是“革命性”的187
2023/03/09
中国海油高端技术装备品牌“璇玑”亮相
3月3日,记者从中国海油“璇玑”高端油气技术装备发布会上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璇玑”系统成功实现1000口井作业、100万米钻井总进尺,关键作业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我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里程碑跨越。 据了解,“璇玑”是中国海油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的革命性钻井技术,由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两大技术组成。自投用以来,“璇玑”系统已完成1000口井作业,作业足迹遍布我国四海海域以及新疆、山西等陆地油气田,并出口至印尼、伊拉克等国家,多次完成大位移水平井、三维防碰井等高难度钻井,不仅全方位验证了“璇玑”系统的技术可靠性,也有力推动了中国自主高端油气装备走向海外,为世界油气勘探开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应用突破1000口井、钻井总进尺达100万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璇玑系统技术带头人、中海油服总工程师尚捷介绍道,“‘璇玑’系统自2014年首次商业应用以来,经历了上万次的可靠210
2023/03/08
诺奖得主JACS:动态动力学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硅烷!
自然界中不存在手性有机硅烷,因此在“手性有机分子池”中并不存在,因此合成对映纯的硅烷和立体结构硅原子中心的方法非常少见。人们发展了将对称结构的有机硅烷通过不对称的去对称反应合成手性有机硅烷的方法。通过动力学不对称转化DYKAT(dynamic kinetic asymmetric transformation)或者动力学拆分DKR(dynamic kinetic asymmetric transformation)方法处理消旋态的硅烷,能够显著的增加Si立体中心有机化合物。鉴于此,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Benjamin List等报道通过酰亚胺二磷酰亚胺(imidodiphosphorimidate)IDPi催化剂发展了DYKAT方法反应消旋态的烯烃硅烷,得到Si立体中心结构的硅烷。图文解读反应情况。以消旋的烯烃硅烷和二烯丙基苯酚作为反应物,2.5 mol % IDPi作为不对称催化剂,在284
2023/03/06
Nature子刊:这篇光催化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规则!
α-烯烃与无机酸的氢-官能团化反应通常遵循Markovnikov规则,从而专一性的生成支链异构体。因此,线性结构异构体的直接形成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反马氏加成在化学品合成(如伯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只能通过化学计量氧化还原反应获得,因此会产生大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浪费。虽然近些年利用一系列亲核试剂(包括胺、硫醇和硅烷)与非活化的烯烃的催化反马氏加成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构建C-Cl或C-O键的相关反应仍未有报道。尽管利用现代光氧化还原化学通过单电子氧化可以实现苯乙烯的氢-氯化和氢-氧化反应,但此类涉及自由基中间体的合成策略仅适用于活化烯烃,并且直接使用无机酸水溶液的反应过程仍然有待开发。鉴于此,近期,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所煤炭研究所Jungwon Kim,Tobias Ritter等在《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题为“Anti-Markovnikovhydrochlori302
2023/03/02
Angew:天津大学创新性研究成果登刊!
近期,天津大学的胡文平教授和雷圣宾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TOP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发表题为“Spatial Well-defined Bimetallic Two-Dimensional Polymers with Single-Layer Thickness for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研究性成果。研究主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空间结构明确、单层厚度的双金属二维聚合物 (2DP) 模型OER催化剂,通过改变Co和Ni原子所处的相对位置和配位环境,精确研究了金属中心配位环境对OER催化剂协同效应及催化剂本征活性的影响。图文解读本文采用两步法制备了具有明确活性中心、单层厚度的席夫碱双金属M1TAPP-M2-2DP (M1, 2 = Co, Ni)。首先选用Lan341
2023/02/27
- 1
- 2
热点资讯
重复实验丨南京大学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研究
2023.03.21
万华化学2022年营收1655.65亿元! 同比增长13.76%
2023.03.22
2月份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
2023.03.10
自主创新技术琳琅满目 国产有机硅已迈上新台阶
2023.03.10
甲基丙烯酸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2023.03.22
这篇Nature Chemistry,在硅化学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2023.03.14
暴跌36%!70年来最大跌幅!近400种化工品或受牵连!
2023.03.14
6个化学趣味小实验,你来试一试!
2023.03.14
2月化肥成品油价格环比上涨
2023.03.20
需求旺盛、价格大涨!硅料企业究竟有多挣钱?分红近77亿元!
2023.03.22
化浪自媒体

扫码了解更多